You are here
出版物 & 研究
出版物 & 研究

出版物 & 研究
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的出版物涵蓋了教研中心跟合作夥伴、顯赫學術機構的研究項目,以及有關災難防護和應變的其他研究與開發。
指引列出了教研中心特別揀選的災難管理技術資訊、操作指引和有用工具。
博客提供了一個平台,讓持份者能分享與災難有關的最新動態、意見及經驗分享。
博客文章由作者以個人身份或代表所屬單位撰寫。內容表達的觀點、思維及意見純屬作者個人想法,並不代表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的立場。
公眾可在尊重知識產權情況下,使用所有資料,並必須適當引述出處。
2022

*原文轉載自香港浸會大學:運用人工智能完善災害管理 https://www.hkbu.edu.hk/zh_hk/whats-new/discover-hkbu/2022/jan-2022/0104-managing-disasters-with-artificial-intelligence.html
4 January 2022
2017年9月,颶風「艾瑪」以每小時達285公里的最高持續風速,增強成最高級別的五級颶風,橫掃加勒比海島嶼和美國東南部地區。颶風在佛羅里達州登陸後,造成災難性破壞,包括摧毀建築物屋頂,沿海城市水浸,並造成至少84人喪生。
翟博士研究應用人工智能來加強了解人們如何看待災害及其造成的損失,透過分析Google街道景觀圖片作出快速和準確的評估,為人道救援組織和災害管理人員提供重要資料,有助他們制定善後方案。
在颶風吹襲當地數天前,翟煒博士
剛抵達佛羅里達大學,開始修讀研究生課程,而這次致命風暴帶來的影響與當局的應變方案,都讓他留下深刻印象。
四年後,他成為浸大地理系
助理教授,就改善災害管理展開研究。他說:「親眼目睹颶風和洪水等災害如何影響沿海地區的居民,令我體會到城市規劃師可在災害管理上擔當重要的角色,協助政府制定災害應對措施,並改善極端天氣事件發生時社會出現的不公平現象。」
以人為本的方式
要改善災前防範和善後工作,先要評估公眾對自然災害的風險和損害有何觀感。為此,翟博士一直研究應用人工智能來加強了解人們如何看待災害及其造成的損失。
他與團隊正探討Google街道景觀圖片於災害評估中的運用,希望藉這項研究了解人們如何透過這些圖片所顯示的現場情況來評估災情。翟博士說:「目前使用的技術如遙感影像,一般以衛星圖像從遠距離來評估災區的損毀程度,但這未能反映人們實際上如何理解受災情況。我們的研究採取以人為本的方法,從災民的角度來了解他們對災情的觀感。」
團隊採用深度學習模型分析Google街道景觀圖片,進行自動災後損毀評估。研究發現這些圖片可提供遙感影像未能偵測的狀況,如記錄建築物外牆、窗戶和門的損壞情況。當災區整體受損程度較低時,採用街道景觀圖片可作出快速和準確的評估,為人道救援組織和災害管理人員提供重要資料,有助他們制定善後方案。
通過社交媒體評估情境感知
翟博士認為,災害管理的另一重要範疇在於解決各社區對災後重建的需求,因此社區對現場境況的洞察力(又稱情境感知)可讓救災機構掌握情況,從而採取行動來穩定潛在風險,並減少弱勢社群承受進一步損失,令救災資源及援助的分配可以更公平。
由於受災地區的交通和通信受阻,救災人員在收集社區情境感知時難免遇上挑戰,但翟博士相信新科技能夠解決當中部分難題。他說:「我們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分析標籤了地理位置的社交媒體內容,從而了解到身處災區的用戶面對災難的實時反應。相對目前做法如訪問受災者或進行災後檢討,採用人工智能讓我們可以收集到更多人對災情的態度,並得知他們關注什麼事項。」
翟博士與團隊在研究
中採用以機器學習為本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對社交媒體帖文進行文本情感分析。他說:「這類用戶原創內容結合其社會人口資訊,有助我們評估哪些社區在災難發生時會容易受到傷害。決策者如透過從社會公平的角度來理解情境感知,可以更快速、更準確地制定應變措施。」
加強城市災害防控的能力
翟博士在中國內地小鎮成長,自幼已對大城市的發展和功能充滿好奇,並有興趣探索如何通過城市規劃來改善社會公平問題。他在清華大學獲得城市規劃碩士學位後,負笈佛羅里達大學,先後取得電腦工程碩士學位和城市與區域規劃博士學位。
他說:「我在進行一項城市規劃研究時,發覺有需要應用上電腦工程技術,於是決心學習電腦程式設計和新科技,以完成我的研究。」他當時並沒有電腦科學的背景,全憑堅強的意志、對科研的熱情,以及來自精通電腦的朋友的幫助,終成功取得電腦工程碩士學位。「學習電腦工程科技於我是一次有趣而且收穫豐富的經驗,對我目前的研究工作很有幫助。」
翟博士的研究方向為城市規劃及極端天氣事件,因此他今年加入浸大後,特別期待與地理學兩個分支「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另外,他最近與新聞系宋韻雅博士進行了跨學科研究合作,探討社交媒體上有關災害的錯誤資訊和修正。
翟博士認為,香港在應對颱風方面有充分準備,亦已制定有效的應變計劃,不過由於香港是沿海城市,未來有可能面臨海平面上升的威脅。他目前正研究海平面上升會如何影響樓價,可為氣候變化對城市發展的影響提供新見解。談到推動他研究的動力時,他說:「我覺得從事科研工作非常有意義,能夠協助決策者和災害管理人員部署更好的應對方案,提升災害防控能力,真真正正能貢獻社會。」

「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下的沿岸災害研究及改善措施的制訂──可行性研究」(沿岸災害研究)已全面檢視了極端天氣及氣候變化下風暴潮和風浪對沿岸較低窪或當風地點的影響。研究識別了26個較高風險的沿岸低窪或當風住宅地區(詳見下圖),以制定改善工程和管理措施,保障市民生命安全。
改善工程由不同防禦及應對方案組成,包括可在沿岸位置加建或提高擋浪牆、在海岸位置後面的合適地點加設擋水設施以阻截海水湧入內陸,及/或在建築物前加設可拆卸式擋水板。管理措施則包括制訂預警系統及緊急應變安排等行動計劃。沿岸災害研究報告的最後報告及行政摘要如下。
最後報告 (只提供英文版本)
*原文轉載自土木工程拓展署 https://www.cedd.gov.hk/tc/our-projects/project-reports/index-id-24.html

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委託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進行一項「情緒問題求助情況意見調查」,旨在了解以下事宜:
- 對自己幫助情緒受困擾人士的意見
- 身邊人受情緒困擾的情況
- 向身邊受情緒困擾人士提供協助的情況
- 對學習幫助受情緒困擾人士的意見
本調查以電話訪問形式進行,在2021年9月16日至10月4日期間,訪問了1,004名18歲或以上,能操粵語的香港市民。以下簡述主要調查結果:
對自己幫助情緒受困擾人士的意見
- 受訪者被問及若有人向他們提及受到情緒困擾(例如不開心、憂慮、焦躁、憤怒等),他們是否願意提供協助。超過七成(71.9%)受訪者表示願意提供協助,兩成多(22.5%)表示「一般」,而只有少數(3.2%)表示不願意。
- 若果受訪者需要幫助受情緒困擾的求助者,過半(56.7%)受訪者表示「一半半」有信心可以幫助到求助者。受訪者表示沒有信心的比例(23.5%)是高於表示有信心的比例(18.3%)。
- 受訪者認為幫助有情緒困擾人士的時候,最主要困難是「不知如何幫他們」(44.3%)、其次是「不識開解他們」(32.0%)、「自己無時間」(20.1%)和「不明白他們的困擾」(19.9%)。
身邊人受情緒困擾的情況
- 近半數(47.9%)受訪者在過去18個月,他們身邊的人(包括親人、朋友、同事、同學、鄰居,或者工作上遇到的人)有向他們提及受到情緒困擾(例如是不開心、憂慮、焦躁、憤怒等)。而過半數(52.1%)受訪者則表示沒有。
- 受訪者和那些身邊情緒受困擾人士的關係主要是「朋友」(65.3%)、「親人」(31.2%)和「同事」(20.4%)。
- 受訪者身邊人受情緒困擾的原因,最多是與「家庭」(37.0%)和「工作」(36.7%)有關,其他主要原因還包括「社會事件」(30.0%)和「疫情」(29.2%)。
- 受訪者表示,他們身邊受情緒困擾人士有以下主要徵狀:「容易感到憂鬱、焦慮、驚慌」(47.9%)、「容易感到焦躁、憤怒、挫敗」(43.6%)和「經常失眠」(43.3%)。
- 半數(51.5%)受訪者表示,與疫情前相比,向他們提及有情緒困擾的人數是「無分別」,但同時約四成半(45.7%)受訪者表示向他們求助的人「多了」。只有相當少數(2.4%)受訪者表示是「少了」求助者。
向身邊受情緒困擾人士提供協助的情況
- 那些在過去18個月有身邊人向他們提及受到情緒困擾的受訪者,絕大部分(98.1%)有/有時有嘗試過提供協助(例如聽情緒受困擾人士傾訴、向他們提供資訊或建議)。只有少數(1.9%)受訪者是完全沒有嘗試提供協助。
- 該些受訪者提供的協助最主要是提供「情緒支援,例如開解、聆聽」(92.9%),其次是「提供資訊或者轉介」(23.5%)和「實質支援,例如金錢、物資援助等」(15.6%)。
- 在提供協助的過程中,受訪者遇到最主要的困難是「害怕自己講錯說話」(34.4%)、「講了很多但他們(求助者)都不聽」(34.2%)和「不知怎樣幫」(31.0%)。
- 受訪者被問到自己的幫助是否有效,約半數(50.9%)認為效果只是「一般」。超過三成(35.9%)認為自己是幫到求助者,但超過一成(12.2%)卻認為自己幫不到求助者。
- 近六成受訪者表示,為身邊情緒受困擾人士提供協助,「增進了跟對方之間的信任」(57.3%)。約三成受訪者表示,這「令自己更積極面對逆境」(29.3%)。另外,兩成多表示「感到開心、滿足」(21.9%)。但亦有超過四分之一(27.7%)受訪者表示「無正面影響」。
- 另一方面,過半受訪者認為為身邊情緒受困擾人士提供協助,對他們「無負面影響」(52.2%)。不過,超過兩成受訪者分別認為「自己都多了負面情緒」(25.3%)和「感到擔憂影響心情」(21.8%)。
- 在上述(第9點)提到,有部分受訪者完全沒有/有時無向身邊受情緒困擾 人提及協助,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識怎樣幫」(47.9%),其次是「跟他們不太熟」(18.3%)、「他們未必想你幫」(11.9%)、「好小事,不需要幫」(10.7%)、以及「怕麻煩」(7.9%)。
對學習幫助受情緒困擾人士的意見
- 最後,調查問及全體受訪者,如果有機會學習怎樣幫助有情緒困擾的人,他們想學習「聆聽及表達技巧」(46.2%),其次是學習「減壓或排解情緒方法」(36.6%)、了解「現有社區支援服務」(26.8 %)、「識別情緒健康問題」(22.7%)和「培養同理心」(20.6%)。但近一成則表示對全部項目都沒有興趣(9.2%)。

[This article is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This article is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 教研中心) 堅信「防災教育,從小做起」,自2019 年起積極與業界和學界合作,研發有趣又貼近生活的教學方法與教材,培養幼兒的防災知識、技能和態度,為應對未來的危難事件作好充分的身心準備。
教研中心在2020-21學年夥拍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的研究團隊,開展一項名為「幼稚園推行防災教育課程的成效與挑戰」的研究項目。此研究旨在探討幼稚園校本防災教育課程對幼兒的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和情緒管理能力的影響,並透過分析學校,社區和家長等不同層面和因素,了解本地幼稚園推行防災教育的成效和挑戰,從而加強學前兒童對防災和應災的知識、技能和態度。
綜合各持份者意見及研究結果,校長、教師和家長均認同推行幼兒防災教育的好處。從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同儕之間的對話和學習評估表現中發現,幼兒的解難能力、自我保護和求生意識,於參與由教研中心舉辦的「幼稚園創新防災教材研發計劃」後均相對有所提升。
這份研究報告將有助了解香港幼兒防災教育的定位與發展方向,並就社會不同各持份者提出相關建議,具重要參考價值。相關內容及意見已提交教育局參閱。
詳細報告內容 (只限中文版) :https://www.hkjcdpri.org.hk/flipbook/kinderedu_researchreport/m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