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here
出版物 & 研究
出版物 & 研究
出版物 & 研究
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的出版物涵蓋了教研中心跟合作夥伴、顯赫學術機構的研究項目,以及有關災難防護和應變的其他研究與開發。
指引列出了教研中心特別揀選的災難管理技術資訊、操作指引和有用工具。
博客提供了一個平台,讓持份者能分享與災難有關的最新動態、意見及經驗分享。
博客文章由作者以個人身份或代表所屬單位撰寫。內容表達的觀點、思維及意見純屬作者個人想法,並不代表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的立場。
公眾可在尊重知識產權情況下,使用所有資料,並必須適當引述出處。
2022
[本文只供英語版本]
[本文只供英語版本]
Full report from KPMG (2022) https://assets.kpmg/content/dam/kpmg/cn/pdf/en/2022/01/hong-kong-s-connnected-future.pdf
To capture the evolving views of Asia's urban residents on smart city development amid the ongoing COVID-19 pandemic, KPMG and its strategic partners commissioned YouGov to conduct a citizen survey of 4,096 residents in seven Asian markets, including Hong Kong SAR (1,038); mainland China cities within the Greater Bay Area (GBA) (506)*; Bangkok (500); Ho Chi Minh City (528); Kuala Lumpur (508); Singapore (514); and Shanghai (502); in May 2021.
In addition, to provide a well-informed view of the current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Hong Kong’s smart transformation, KPMG drew insights from panel discussions involving a wide range of corporate, academic, start-up, public sector and NGO leaders at the 2021 Connected Cities Conference, held on 27 May 2021 as part of InvestHK's StartmeupHK 2021 Festival. KPMG also conducted additional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over 20 senior executives from June to September 2021. The commentary takes into account smart city initiatives announced in Hong Kong Chief Executive Carrie Lam's 2021 Policy Address on 6 October 2021.
Hong Kong's Connected Future is the fourth annual study on Hong Kong's ongoing smart and sustainable city development produced by KPMG China in partnership with Autotoll, CGI, CLP, Cyberport, DLA Piper, JLL, Lenovo, MTR, Siemens, Signify, Sino Group, Smart City Consortium and theDesk. The study analyses Hong Kong's current smart and sustainable city planning and policy initiatives, providing citizen and business perspectives on the cond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needed to create an optimal ecosystem. It also identifies opportunities for Hong Kong to develop best practice use cases for the Greater Bay Area, ASEAN and elsewhere in the region.
*The nine mainland China GBA cities included in the study are Dongguan, Foshan, Guangzhou, Huizhou, Jiangmen, Shenzhen, Zhaoqing, Zhongshan and Zhuhai, all in Guangdong Province.
原文轉載自科技新報 (https://technews.tw/2022/07/19/heatwave-solar-panels/)
熱浪席捲歐洲國家,炎陽高照會讓太陽能發電量表現亮眼無比嗎?其實沒有,「熱」對太陽能模組來說也是噩耗。
連日烈陽雖然為歐洲電網帶來可觀的太陽能發電,但熱浪對太陽能板來說實際上是個超糟的壞消息。17 日德國太陽能發電量雖創新高,然而德國大部分區域都在高熱警告陰霾下,預計將來歐洲國家的太陽能發電量也會持續攀升,同時也得為更頻繁的熱浪做準備。
只是假如天氣沒那麼熱,太陽能板表現可以更好,畢竟太陽能板主要是將光轉換成電不是熱,高溫阻礙太陽能板發電量,理想狀態下,太陽能板的工作溫度應是 25°C 左右,這也是普遍實驗測試溫度。
一旦氣溫超過 25°C,無論陽光多麼燦爛,模組效率就開始下降。熱導致模組過多電子激發,最終降低模組發電電壓和效率。據 CED Greentech 資料,高溫會使太陽能板效率降低 10%~25%。
據 Solar.com 報導,太陽能板溫度每增加 1°C,效率就會下降 0.5 個百分點。
這對目前的歐洲國家來說不是件好事,畢竟天氣已經那麼熱,豔陽高溫不僅對人體、環境有害,還無助太陽能發電量。如今英國或許正面對有史以來最嚴峻的高溫,今日英國高溫恐破 43°C,且更可怕的是大部分英國家庭都沒有空調,目前倫敦盧頓機場跑道也因高溫「融化」導致航班大亂,地鐵、火車等鐵軌也正慎防軌道因高溫變形。
熱浪也使許多西歐、南歐國家面對猛烈山火,法國拉泰斯特德比克、波爾多葡萄園谷地南部都因高溫釀野火;西班牙已面對超過一週熱浪,目前西班牙和葡萄牙超過 1 千人因熱浪死亡。
- Solar panels are feeling the heat too: How heatwave temperatures are hampering solar power
- Luton Airport runway damaged in heatwave – as schools and trains also disrupted by surging temperatures
[This article is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This article is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社區疫苗接種中心陳醫生
根據國際資料顯示, 新冠變種病毒 Omicron BA.5 在歐洲/美洲等多個國家逐漸取代了BA.1/BA.2/BA.2.12.1/BA.4 成為主流變種, 我相信亞洲各國亦會跟隨這個方向而行. 究竟 BA.5 的殺傷力是如何呢? 我最近蒐集了有關醫學文獻 (Nature, NEJM, Science, US VA Study), 總結有以下的結論:
- BA.5 比之前的新冠變種病毒傳染力大大增加, 如果一個家庭成員感染, 其他家庭成員中招的機會可能超過50%.
- 疫苗發展的速度追不上病毒變種的速度, 所以無論你是否接種疫苗, 確診新冠病毒, 或是混合免疫 (疫苗+確診), 都會有再次感染 BA.5 的危險.
- BA.5 的殺傷力似乎相比 BA.1/BA.2 強 (有跡象顯示由喉嚨入侵去肺部), 導致入院率有上升的趨勢.
根據美國 VA Study 數據分析, BA.5 殺傷力似乎一次比一次強, 假設第O次感染的破壞力是零, 第1次感染的破壞力是 1.35倍, 第2次感染的破壞力是 2.11倍, 第3次感染的破壞力是 30倍, 2次或以上感染的住院率增加 2.83倍, 死亡率增加 2.14倍. 這個情況和登革熱感染有點相似!
一直以來, 我們都希望產生抗體去建立免疫力, 但似乎疫苗發展的速度追不上病毒變種的速度, 所以現在是膠著狀態, 新冠病毒一直揮之不去, 有些國際出名的醫學專家提出了新的建議, 原來我們的身體有兩個免疫系統: 先天性免疫 Innate Immune system和 後天性免疫 Adaptive Immune system.
我們一直以來採用的方法, 焦點都是放在後天性免疫系統, 希望利用疫苗或新冠病毒感染, 來產生抗體和免疫細胞去對抗入侵的病毒, 但是這隻病毒非常狡猾, 變種的速度驚人, 所以後天性免疫力的方法未能湊效. 原來大家一直忽略了先天性免疫系統的力量, 這個解釋了在密切接觸者群組中,為什麼一些有抗體的人仍然會感染病毒, 反而沒有抗體的人不會感染病毒. 原來先天性免疫系統有不同的保護細胞和產生干擾素, 去抑制病毒保護身體, 臨床實驗數據顯示, 干擾素水平高的患者很少發生重症, 干擾素水平低的患者通常會發生重症.
所以國際醫學專家建議增強先天性免疫系統的力量, 來迎接 BA.5挑戰, 總結不同文獻的建議, 有以下的方法:
- 數據顯示日光照射時間越長的區域, 新冠病毒感染率越低! 陽光照射皮膚會生產維他命D , 維他命D水平越高, 先天性免疫系統越強, 所以大家要多點外出吸收陽光.
- 晚上腦下垂體會產生黑激素令人進入睡眠狀態, 優質的睡眠會產生大量的生長荷爾蒙來增強先天性免疫系統和抗氧化的能力. 如果身體習慣了優質的生理時鐘, 抵抗能力越強.
- 增加腸道益生菌對先天性免疫系統有極大的幫助, 多吃有益發酵食品(例如乳酪), 每天有適當的運動, 少吃糖分, 都是有效的方法.
- 適量的補充劑和微量元素例如鋅(Zinc) ,都有加強免疫系統的功能!
- 文獻亦有提到以溫度39度熱水洗澡, 亦能提振先天性免疫系統.
所以在新一波 BA.5 還未在香港爆發之前, 除了接種疫苗加強後天性免疫保護和執行感染控制措施之外, 還希望大家提升先天性免疫系統的能力, 雙管齊下, 抵抗 BA.5 的入侵, 保護社會醫療資源, 方向是動態清零, 生活回復正常, 早日通關!
References:
- Neutralization Escape by SARS-CoV-2 Omicron Subvariants BA.2.12.1, BA.4, and BA.5: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c2206576
- Antibody evasion by SARS-CoV-2 Omicron subvariants BA.2.12.1, BA.4, & BA.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5053-w
- Immune boosting by B.1.1.529 (Omicron) depends on previous SARS-CoV-2 exposure: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q1841
- The BA.5 story (Ground Truths): https://erictopol.substack.com/p/the-ba5-story
- Cells of the Immune System: https://www.istockphoto.com/it/vettoriale/illustrazione-vettoriale-delle-cellule-del-sistema-immunitario-schema-di-gm1215867330-354299265
- Outcomes of SARS-CoV-2 Reinfection: https://assets.researchsquare.com/files/rs-1749502/v1/499445df-ebaf-4ab3-b30f-3028dff81fca.pdf?c=1655499468
- Ultraviolet A radiation and COVID-19 deaths in the USA with replication studies in England and Italy: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834487/
聯合國今天發佈的《2022 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指出,氣候危機、2019 冠狀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和世界各地增多的衝突,使 17 項可持續發展目標(SDG)的實現處於危險狀態。
該報告強調了我們面臨的挑戰的嚴重性和規模程度,這些相互疊加和交織的危機對人類的食物和營養、 衛生、教育、環境以及和平與安全狀況產生了連帶影響,並影響到所有可持續發展目標,即更具韌性、 和平與平等的社會藍圖的實現。
2019 冠狀病毒病及其後果
根據《報告》提供的最新資料,COVID-19 大流行對各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均造成了嚴重破壞,其影響仍遠未結束。截至 2021 年底,全球直接或間接因 2019 冠狀病毒病導致的“超額死亡”人數達到 1500 萬 人。2020 年,全球陷入極端貧困的人口新增 9300 萬人,4 年多的減貧進展化為烏有。據估計,過去兩 年,1.47 億兒童無法參加一半以上的線下教學。大流行還嚴重破壞了基本的醫療服務,也阻礙了可持 續發展目標 3 來之不易的進展。
氣候緊急情況
與此同時,世界瀕臨氣候災難的邊緣,數十億人已經感受到氣候災難帶來的後果。2021 年能源相關的 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 6%,達到歷史最高水準,完全抵消了大流行病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下降。為 了避免氣候變化帶來的最壞影響,《巴黎協定》設定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必須在 2025 年前達到峰值,然 後在 2030 年前下降 43%,到 2050 年降至淨零。然而,根據目前各國對氣候行動的自願承諾,溫室氣 體排放量將在未來十年增長近 14%。
烏克蘭戰爭
烏克蘭戰爭正在製造當今最大的難民危機之一。截至 2022 年 5 月,約 1 億人被迫流離失所。這場危機 導致糧食、燃料和肥料價格飛漲,進一步破壞了供應鏈和全球貿易,擾亂了金融市場,並威脅到全球 糧食安全和援助流動。由於烏克蘭戰爭和潛在的新一波 COVID-19 大流行病,2022 年全球經濟增長預 測下調了 0.9 個百分點。
世界上最脆弱的國家和人口群體受到了更大程度的衝擊。婦女失業的比例更大,同時她們的家庭照料 的工作量也在增加。一些證據表明,大流行病導致對婦女的暴力行為加劇。
年輕人的失業率持續高於大流行病之前,童工和童婚現象也在增長。最不發達國家正面臨經濟增長乏力、通貨膨脹率不斷上升、主要供應鏈中斷、政策不確定和不可持續的債務等影響。
走出危機的路線圖
今天,我們正處於緊要關頭。我們要麼無法兌現援助世界最弱勢群體的承諾,要麼在 2030 年前努力挽 救可持續發展目標,並為人類和地球帶來有意義的進步。
聯合國主管經濟和社會事務副秘書長劉振民先生表示:“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制定的路線圖是明確的。正 如各種危機交織在一起會加劇其影響一樣,解決方案也是如此。例如,當我們採取行動加強社會保障、 2 | P a g e 改善公共服務並投資于清潔能源時,我們就應對了日益嚴重的不平等、環境退化和氣候變化的根本原因。”
報告還強調,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要在擺脫危機後變得更加強大,並為今後未知的挑戰做好應對準備, 必須優先出資建設資料和資訊基礎設施。
其他關鍵事實和資料:
• 與疫情前的預測資料相比,多重危機的疊加交織將導致 2022 年極端貧困人口增加 7500 萬至 9500 萬。
• 全球大約十分之一的人口正遭受饑餓,接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無法定期獲得充足的食物。
• 免疫覆蓋率 10 年來首次下降,結核病和瘧疾致死人數增加。
• 2020 年,全球焦慮和抑鬱症的患病率估計增長了 25%,主要是年輕人和女性受到影響。
• 2021 年,據估計有 1700 萬公噸塑膠進入世界海洋。到 2040 年,進入海洋的塑膠污染量預計將 增加一倍或兩倍。
• 約有 2400 萬名從學前教育至大學水準的學生面臨著無法返校的風險。 • 互聯網線民數量從 2019 年的 41 億激增至 2021 年的 49 億,增長了 7.82 億。
• 在低收入國家,公共債務和政府擔保債務總額與出口的比率從 2011 年的平均值 3.1%上升至 2020 年的 8.8%。
《2022 年可持續發展報告》呈現了全球 200 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的資料。儘管今年的報告顯示了當前 的多重危機對 17 項目標的嚴重影響,但也清楚地表明,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是應對我們全球挑戰所必 需的補救措施。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就需要在全球範圍內採取緊急的變革行動和基於證據的方法。
《2022 年可持續發展報告》完整報告可見於 https://unstats.un.org/sdgs/report/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