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here
電子學習平台
電子學習平台
2016

內地應急醫療隊培訓項目首個訓練成功在2016年9月5日至8日,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行。培訓由國家衞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及國內專家帶領,世界衞生組織支援,曼徹斯特大學人道與衝突應對研究所與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派出代表,發展課程教材及提供培訓協助。來自37支國家應急醫療隊的代表參與培訓,當中部分應急醫療隊,包括上海東方醫院,已獲世衞認證,部分則正等候認證。
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與曼徹斯特大學根據雙方簽訂的諒解備忘錄,舉行此培訓計劃。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會通過三年計劃,促進國家應急醫療隊的培訓及發展,並將有關項目擴展至亞太區其他鄰近國家。
此訓練旨在通過互動及模擬教學模式,向學員講解最低救援標準、典範實務及標準救援程序,以培訓應急醫療隊在國內或國際天然及人為災難的救援能力。
訓練分為國內及國際培訓兩部分,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與世衞合辦國際培訓部分,曼徹斯特大學Tony Redmond教授及世衞Roy Cosico醫生是此部分主要講員。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亦負責協調訓練、促進小組討論,並通過互動角色扮演模擬工具,帶領桌面演習環節,與學員複習培訓內容。
國內培訓部分由多名內地專家負責,上海東方醫院劉忠民教授分享上海東方醫院應急醫療隊的發展經驗,重慶市衞生及計劃生育委員會劉克佳醫生通過2013年蘆山地震救援經驗,講解派遣國家應急醫療隊的準備,雲南省衞生及計劃生育委員會Lu Lin教授引述2015年尼泊爾地震經驗,講解處理傳染病的救援工作,北京大學精神衞生研究所馬宏教授則負責應急醫療隊心理健康的部分。
負責組織培訓的團隊及教學團隊合照留念。
培訓先由講員概述由UK-Med負責大部分培訓的英國應急醫療隊系統,內容編排根據派遣應急醫療隊的各個階段設定,包括派遣救援前準備、實地救援及完成救援後善後工作。學員完成培訓的國際部分後,參與派遣救援前準備、使用世衞可用衞生資源監察系統進行救援需要評估,以及救援後妥善撤離災難現場的訓練環節。
在培訓完成後,大會為正等候世衞認證的應急醫療隊提供額外環節,詳細講解世衞應急醫療隊項目的國際觀點、應急醫療隊發展的國際視野,學員可與國際專家進行深入討論,包括聯合國機制與國際應急醫療隊廣為採用的虛擬實地行動協調中心。
學員給予此培訓優異的回應評分,他們希望日後有更多同類項目,指培訓有效模擬實際情況,令他們能務實進行救援訓練。
Tony Redmond教授在其中一個討論環節為學員提供回饋。
香港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工作小組成員趙卓邦先生促進學員討論。
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一直致力支援世衞應急醫療隊工作,根據世衞指引及標準發展培訓計劃,令應急醫療隊專業化。自2015年8月,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通過專業知識及技術,協助舉行不同的世衞應急醫療隊會議,發展培訓課程及應急醫療隊認證,特別專注於內地與本港情況。
了解更多世衞應急醫療隊全球發展項目,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或瀏覽 https://extranet.who.int/emt/page/home 。

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衞生碩士課程開辦災難應變課程單元,為專業人士及災難與人道工作人員而設,重點教授災難防護應變最新知識及應用。單元包括兩個課程,有興趣人士可以短期課程形式報讀。
課程單元由中文大學CCOUC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哈佛大學及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共同開發。
災難和人道主義危機中的緊急風險傳訊
課程統籌:陳廣慧女士
課程簡介
訊息流通在災難期間極為重要,公眾期望救援團隊專業應對災難,並即時傳遞準確資訊。溝通不但能為社區建設抗災能力,亦能預防疾病、殘障及死亡,恢復受災人士的尊嚴。本課程提供在不斷變化的媒體生態中進行倡議工作及緊急風險溝通的理論和實踐框架,並研究不同自然及人道主義危機導致的災難個案。
學習成果/目標
完成課程後,學員能:
- 了解災難和人道主義環境中緊急風險傳訊的原則及相關議題;
- 在不同階段災難管理工作中使用不同傳訊模式;
- 了解運用媒體於災難管理項目的挑戰和機會;
- 反思如何在危機中與公眾合作及即時交流;
- 在災難和人道主義危機中應用理論及知識製定有效的傳訊策略。
課程時間表
課節 | 日期/時間 | 主題 |
1 | 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 災難和人道主義危機中傳訊的重要功能 |
2 | 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 傳訊與警告系統 |
3 | 2016年11月12日 (星期六) | 傳訊、危機管理及成效 |
4 |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 傳訊及緊急情況應變 |
5 | 201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 與傳媒合作 |
6 | 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 新媒體生態中的緊急危機風險傳訊 |
7 | 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 持份者與傳訊伙伴 |
8 | 2016年12月3日 (星期六) | 理論實踐 |
費用
申請費用: HK$100
學費: HK$8 800
全球衞生視野下的人道主義危機及人類安全
課程統籌:陳英凝教授、Prof. Jennifer Leaning (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哈佛陳曾熙公共衞生學院)
課程簡介
本課程概述全球化及各種強迫遷移情況下,衞生與人類安全的關係,當中特別通過各地衝突個案,檢視不斷變化的人道及人類安全生態、兩者間的關係,以及有關情況如何為衞生與人類安全帶來挑戰。除講堂及導修課,課程安排從事災難及人道危機工作的講員進行研討會,讓學員了解有關議題的最新發展。
學習成果/目標
完成課程後,學員能:
- 講述及解釋人道及人類安全原則及對公共衞生的影響;
- 了解現時人類安全情況及如何造成全球公共衞生不公平的情況;
- 將人類安全理論的框架、工具及方法應用在參加者的實際範疇;
- 探討衝突與災難導致強迫遷移的影響;
- 認識人道議題研究的範疇;
- 反思現今世界處理人道主義議題的重要性。
課程時間表
課節 | 日期/時間 | 主題 |
1 | 2016年10月5日 | 人類安全概念框架簡介 |
2 | 2016年10月6日 | 衝突與衝突後情況 |
3 | 2016年10月7日 | 弱勢群體 |
4 | 2016年10月11日 | 全球遷移 |
5 | 2016年10月13日 | 災難與保安 |
6 | 2016年10月14日 | 個案研究:2015年尼泊爾地震 |
7 | 待定 | 災難和人道主義危機研討會系列 |
費用
申請費用: HK$100
學費: HK$8 800
課程在開學前兩星期截止報名。請瀏覽:http://www.sphpc.cuhk.edu.hk/,了解課程詳細資料;或電郵至[email protected],聯絡Ms. Carman Mark,查詢課程。 |

現正接受申請
關於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研究項目資助計劃
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研究項目資助計劃,旨在通過支援跨學術領域研究項目,提升社區抗災能力。計劃為有潛質貢獻本港災難管理、實證為本的政策研究或其他研究項目,提供財政支援。
2016年優先研究項目
2016年可獲優先資助的研究項目為與本港災難防護應變的知識及資訊管理相關項目,包括災難危機溝通及個人抗災能力。計劃亦歡迎其他與本港災難防護應變有關的研究項目申請資助。
資助額
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按照不同項目的規模、研究範圍及特定需要撥款,最高資助額為港幣500,000元。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有權自行決定所有資助額。
申請條件
每個申請項目的首席研究員需全職受僱於以下本地機構:
- 專上教育機構
- 志願團體
-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
- 政府部門
- 法定機構
研究項目需於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進行。
研究項目不得同時獲其他資助或撥款。
申請程序
申請需於2016年9月22日前,通過電子(PDF檔案)或郵寄方式遞交以下文件:
申請套件可於此處下載。
請遵守申請指引,否則申請將不獲考慮。
遴選條件
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會根據申請項目與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工作項目相關性、研究嚴謹度、項目及財務預算管理,以及對社會貢獻評核申請項目。請參閱申請指引內詳細遴選條件。
重要日期
截止日期:2016年9月22日
結果通知日期:2016年10月底
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或致電2871 8607查詢。

The research titled “Cross-section study on disaster preparedness of Hong Kong citizens using GPS spatial sampling methodology” conducted b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under the HKJCDPRI Research Grant 2015 programme intended to assess Hong Kong civil society’s perceived and actual preparedness in a variety of disaster scen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