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here
「防災社區」可以減低災難時的人命傷亡及財物損失
「防災社區」可以減低災難時的人命傷亡及財物損失
2020年已經過了一大半,眨眼間來到九月份,相信大家早已適應生活「新常態」。除了忙於日常抗疫之外,你留意到2020年的天氣曾經出現異常嗎 ?
2020上半年天氣回顧
根據天文台公布的每月天氣回顧,本港在六月至八月期間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夏季 [1][2] 。而且,本年八月的酷熱天氣日數為16天,是有記錄以來八月份最多的日數。
除了氣溫破新高之外,6月份還刷新了幾項「新紀錄」,包括天文台於6月6日早上發出自2017年5月以來的首個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當天亦錄得超過14,350次雲對地閃電,是自2005年推出閃電定位系統以來的第二高紀錄;此外,6月8日早上在機場附近亦有水龍捲報告。
雖然2020年上半年的累積雨量為963.4毫米,較同期正常值1096.9毫米少約12%。可是,某些地區(如西貢、大澳、鯉魚門等)的水浸情況卻愈趨嚴重。以西貢為例,北圍村、蠔涌以及慶徑石村均有出現嚴重水浸,令居民損失慘重。
教研中心一向致力提升脆弱社區的應災韌性,中心團隊早前特別到西貢鄉郊及鯉魚門等受災風險較高的地區視察,並與社區關鍵持份者會面,了解該社區正在面對的災害風險、地理獨特性及現時實行的應災方案,並辨別合適的社區持份者,以攜手推動「防災社區」的發展,讓居民可以於下次颱風和暴雨來臨之前能夠防患於未然,減低人命傷亡及財物損失。
何謂「防災社區」?
一個理想的防災社區應該結合社區的獨特性,並加入災害管理四大階段的能力—「備災」、「應變」、「恢復」及「滅災」。要達致「防災社區」,需要由一個牽頭組織透過社區賦權(community empowerment)的過程來凝聚社區成員的共識與力量,建立社區專屬的防災網絡,當中包括政府組織、社福機構、防災機構,更可以邀請區議員、商戶及業主立案委員會加入,構建鄰里之間的防災社區氛圍,讓社區在緊急情況下都能夠「自救」。
圖一︰「社區互助網絡」模式 [3]
教研中心與及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團體及社區工作部共同策劃『「無惘。知災」舊區居民社區教育計劃』,於葵青區初步建立防災社區網絡加強劏房戶的防災及應災能力。以上圖表顯示該防災社區網絡包括的社區成員。
「防災社區」藉由推動防災和減災的措施,如設立各單位在應災時的角色、規劃疏散路線、加強巡視容易發生災害的地點、進行防災演練等,以減少社區的易致災因子,從而降低災害發生的機會;而當萬一災害發生時,「防災社區」亦能防止災情的擴大、降低災害的損失,並能迅速推動復原和重建工作。
推動防災社區不但可以減少災害發生的機率及降低災害造成的損失,亦可以藉此提升社區的危機意識,共同營造安全的生活環境。
圖二︰2017年超強颱風「天鴿」襲港,屬低窪地帶的鯉魚門成為重災區。
圖片來源:On.cc (報導連結:連結)
圖三︰洪水湧入鯉魚門街道,消防員站在一旁暫避。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報導連結:連結)
圖四、五︰政府部門於超強颱風「天鴿」之後,分別在鯉魚門岸邊加建防波堤,並在行人路邊築起1米高石屎牆,阻止海浪湧上岸,兩者在「山竹」襲港時均發揮功效。
圖片:教研中心攝
圖六︰西貢蠔涌村附近有一居所位於濠涌河旁,如遇上水漲,河水有機會沖入屋內,造成傷亡或財物損失。
圖片:教研中心攝
圖七︰西貢對面海新村,在2018年超強颱風「山竹」吹襲過後,有一艘白色小船被吹至岸上,至今仍未清理。
圖片:教研中心攝
參考資料:
1. 二零二零年六月天氣回顧 ,香港天文台, 2020年7月
2. 二零二零年八月天氣回顧,香港天文台, 2020年9月
3. 有關風災對不適切居所居民影響問卷調查報告,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 2020年2月
由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經理(社區協作)陳靜怡撰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