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here
地震帶之上:尼泊爾災情防護應變
地震帶之上:尼泊爾災情防護應變
課程資料
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中心與美國哈佛大學FXB衞生及人權中心及哈佛人道行動合作,根據過往災難及有可能發生災難的實際情況,進行個案研究,推廣災難應變的典範實務。
個案研究通過研究報告、互動教學單元及影片發布。除了本網站的個案研究報告及知識評估,我們亦為專上教育團體的醫療學系及公共衞生學系、專業團體、志願團體等提供教材,用作培訓災難救援人員及政策決策人士等持分者。請電郵至[email protected]了解詳情。
在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生7.8級地震,影響數以百萬計國民,他們家園盡毀,被迫搬離災區。全國災情有異,弱勢社群不能獲得適時救援。學員可通過尼泊爾弱勢社群的個案研究,了解他們的脆弱度、防災及抗災能力如何影響減災工作。
個案分為食水及衞生、食物安全、醫療及避難所四部分,學員無需按照特定次序進行學習。在每個部分,學員將獲相關人道救援資料,並回答數條不計分問題,了解自己理解內容的程度。
個案文件協助學員將人權概念應用於實際情況,了解為何弱勢社群較易受災難影響,忽視他們與社會其他人士面對災難能力的差異,可對即時救援及長遠復元造成嚴重影響。
個案首先審視尼泊爾地震前複雜、不公平的社經制度,讓學員從中識辨弱勢社群:種姓制度下級階層沒有權力及福利,婦女在家庭和工作環境被邊緣化;貧窮兒童營養不良,未能接受教育,容易被販賣為勞工或妓女。偏遠山區居民則依賴農業為生,缺乏與外界接觸的交通道路。不同種族、種姓制度及性別之間存在不公,影響弱勢社群獲得救援、災後復原及抗災能力。
第二部分講解醫療、食物、避難所及災民保護等救援工作,以及實際執行情況,從而分析財政預算、救援總類、救援協調的挑戰及分配資源的限制。
第三部分會探討尼泊爾政府和其國際夥伴如何處理地震。導師會於引導學員從人權觀點出發,了解為弱勢社群而設的救援方案、保護機制及資源分配策略。國際特赦組織在2015年發表的《地震災後復元必須保障人權》可作為此個案研究的輔助閱讀。總結部分將向學員介紹仙台減災綱領2015,將網領提出的優先次序應用於尼泊爾災後復原及重建。
免責聲明:此個案研究的觀點及意見,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