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here
面對災害:文化資產保護的超前部署
面對災害:文化資產保護的超前部署
[This article is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This article is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原文轉載自王价巨 〈面對災害:文化資產保護的超前部署〉,《文化資產保存學刊》,2020年,頁92-97。
全文見:
摘錄
我們生活在一個危機環伺的全球化世界 中,天災人禍持續帶來動盪、衝突和不平等。 氣候緊急狀態下,強降雨、高溫乾旱、森林 火災等極端事件數值屢屢刷新紀錄。巨災常 態化,災害規模已遠超過長期的常態性準備 標準,複合式災害風險明顯嚴重低估。高度不確定性與複雜性的大尺度、大範圍非預期後果已成為當代治理議題的嚴峻挑戰,必須抓緊時間,更快速的掃描風險,緊急整備。災害對文化資產的衝擊大多不可逆,從而擴大後續經濟損失,影響地區民眾生計。 文化資產保存與保護工作需要置於動態變化的時空脈絡下來檢視,管理手段則須回應時空環境的快速變化而有更積極的預置作為。在風險管理 — 災害管理 — 後果管理建構的緊急管理系統中,除了關注三個管理階段的有效銜接,尤應重視風險管理階段。聯合國 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歐洲地區報告就指出,氣候及天氣變化導致的災害是近年來文化資產管理者普遍認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最重要的課題,但是「我們缺乏因應氣候變遷威脅和風險管理的準備」。
相關分析也必須把「人」的特質納入。 例如:災害發生時,經常有遊客圍觀或不遵循引導、語言不通難以接收訊息、忙著拍攝照片上傳社群媒體等現場混亂狀況,都有可能擴大風險,衍生更多的意外狀況。
透過規劃設計以降低災害風險是最有效的作法。新開發區及新建基地大多會墊高基地以避免淹水,原有歷史建物之高程相對較低,再加上原有歷史建物的內部排水系統和後期都市規劃設置的區域排水系統經常未能完整銜接,文化資產原有地面多半具有透水性,但在修復過程中又往往以不透水方式處理,這些都必須納入不同尺度的規劃設計考量,以有效降低水災風險。
文化資產災害風險管理工作因為文化資產的特殊性而更加複雜。災害管理單位和文化單位必須合作,平時透過境況模擬的情境思考,從環境訊息辨識可能的災害類型及複合式災害情境,透過彙整各類災害潛勢,分析其可能性、暴露程度、資源需求與不同衝擊下的脆弱度,據 以擬定風險管理策略,才能有效銜接災害管理,依現場實際需求調整及指揮調度。亦即,整合性緊急管理需要擴大專業合作,以風險管理為依據,從平時合作方式與默契的建立開始。若能共同擬定相關規範,對於降低風險更有幫助,例如:英國消防工程師協會的歷史建築小組 (Institution of Fire Engineers Special Interest Group for Heritage Buildings)和英格蘭歷史建築委員會(Historic Buildings and Monuments Commission for England)針對傳統教堂建築所擬定的 《消防安全手冊》(Fire Safety for Traditional Church Buildings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內容相當具體,對於文化資產的火災預防提供了重要的引導。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大流行期間,克羅埃西亞首都薩格勒布(Zagreb)周邊地區在 3 月 22 日發生 140 年來最強的地震,造成包括博物館在內的大規模破壞,複合式災害的緊急應變工作更複雜。各種不明的威脅潛藏著,難以預測的「黑天鵝」事件頻頻爆發,提醒我們:應該及早規劃,開始為更糟情境的突發事件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