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here

以創新方法及科技,提供以人為本的可持續服務

Share this course with friends

以創新方法及科技,提供以人為本的可持續服務

[This article is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This article is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

陳婉玲 

 

在災難發生後,當地政府及救災機構須因應災難影響的情況而作出應變及回應,除拯救傷病者和控制災情外,亦需要協助受災地區的居民儘快回復正常生活,在過程中,須不斷檢視情況的變化,評估風險,並針對問題作出一切可行的解決方法。

 

在新冠狀病毒病發生初期,大家本來期望會像2003年沙士般,約半年就能控制疫情。可是,疫情出乎意料,病毒更蔓延至全球,香港受影響亦已逾年,且未知何時能夠完全受控,很多行業均受嚴重影響,而醫療及社會福利界也受到極大的衝擊,其中對行動及認知能力較差的病人、安老及殘疾院舍院友影響尤其大,甚至威脅其生命及健康。

 

為了抗疫,政府自上年7月起,規定除體恤原因外,醫院、安老及殘疾人士院舍均不得探訪。但其實病人及院舍院友,一直以來均非常需要及依賴親人或義工的支援,包括陪伴、飲食、關懷、協助做伸展運動等,缺乏家人或義工的探訪及支持,可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及精神健康,有些更因而患上抑鬱,不少更引致身體功能或行動能力加速退化,甚至有些在臨死前也未能見到院外親屬便撒手塵寰,院外親人也因此而抱憾終生,這些人道的需要實不容忽視。

 

DoMore_DPRI

Photo by Carl Heyerdahl on Unsplash


從目前的情況看來,只有少部份資源較好的安老及殘疾人士院舍能夠透過科技提供服務,安排電話/電腦視像服務予院友及其親屬作溝通,但很多院舍並沒有額外資源,包括設備及相關人員提供此類服務。面對疫情,有不少問題值得我們深思,除了做好防疫措施外,機構能以新模式持續提供服務嗎?如何能保持院友的身心精神健康呢? 我們能夠增加科技設施嗎?增加科技設施能支援這方面的服務嗎?在可控制的風險情況下,我們能找出平衡防疫及服務需要的方法嗎? 以下提供數項建議,希望能與大家一起探索:

  • 政府/慈善基金撥款資助,為資源匱乏的院舍提供器材及操作指導,讓院舍可自行安排視像服務,讓院友和親屬能透過視像會面;
  • 有空間的院舍,設置會面室,讓持有有效檢測證明測試結果呈陰性的親屬能在院舍會面室內與親人團聚;
  • 政府/慈善基金提供資助,與非政府組織合作,設置兩個獨立透明間隔的「流動探親室」,安排「流動探親室」走訪缺乏空間的院舍門外,讓院友及親屬能見面;
  • 院舍與義工團體合作,提供線上即時互動服務,讓院友們透過電視螢幕與義工們溝通及互動,如一起做伸展運動、玩遊戲等。

 

疫情仍持續,希望政府及相關機構在防疫的同時,突破限制,以人為本,提供更多創新可行的支援,使弱勢群體能繼續得到適切的服務,維持身心健康,也為下一次突發事故或挑戰,累積更多經驗,並作好準備。


陳婉玲 (Elaine Chan)
曾於本港及海外從事多年災難管理及人道工作/項目,包括前線救災行動、災後重建、殘疾人士復康中心、備災減災、救災及醫療機構能力建設項目和相關人員/義工培訓等,曾參與的災難項目包括地震、風災、水災、火災、傳染病爆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