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電子通訊 (第二期)

尼泊爾大地震

各地災害管理和人道救援專家,甚至尼泊爾本地民眾,都不會對4月份尼泊爾黎克特制7.8級大地震(以及後來7.4級餘震)的發生感到驚訝。

事實上,尼泊爾外交部部長才剛於3月中旬,在日本召開的「第三次聯合國世界減災大會」(更多相關資訊見下)上,對尼泊爾一旦發生強烈地震所做成的嚴重影響,表示了高度關注:「單是在首都加德滿都的地震傷亡人數便已不堪想象」。

兩年前,國際人道主義組織媒體IRIN1 曾刊登《想像 - 加德滿都發生大地震》一文2 ,文中邀請了相關專家模擬加德滿都山谷清晨發生強烈地震后的破壞情況,文章起首便提到:「人道救援人員和地方政府一直在作的惡夢,終於發生。」一語道破,尼泊爾居民在強烈地震前,已每天活在地震威脅中。

尼泊爾大地震發生後,人們開始紛紛討論:「專家已多次敲響警鐘,為什麼尼泊爾未有作更好的地震應對準備?」尼泊爾位於南亞地區一個板塊交界處,屬於地震多發地帶。地質學科學家們早已分析並警告,尼泊爾平均每80年便有機會經歷一次大於8級的地震,風險本來就不可避免的。

然而尼泊爾政府及民眾並未有為此作好防範。加德滿都是全世界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每年人口增長達6.5%。雖然貧窮問題一直存在,但並沒有令城市擴張腳步放慢。政府在城市規劃和基建設施配套上一直跟不上國家的發展進度;對建築物的規管亦嚴重不足,導致房屋在興建時不但沒有因應需要加強防震抵禦能力,很多家庭更由於資金有限而興建簡陋房子,連基本結構規格也不符合,種種原因增加了抵抗地震的脆弱性,成為房子倒塌導致大量人員傷亡的罪魁禍首。

接連兩次大地震至今已造成至少8,600人死亡,印證了專家多年來的預言並非危言聳聽。尼泊爾紅十字會曾經研究,若加德滿都山谷發生8級地震,最少會有4萬人喪命。單純地以數字作直接比較,似乎國際社會及尼泊爾政府多年來投進大量資源,提升社區防災意識和自救技能的工作已漸見成效,並減少了許多人命犧牲。

當然,8,600的人命犧牲仍然是讓人難以釋懷的。地方政府為發展而漠視民眾安全;民眾亦同時為爭扎生存,而不得不選擇先解決更根本更逼切的貧窮和生存問題如:醫療、清潔食水或日常必需品等。雖然大家都清楚了解災難頃刻間就可以摧毀一切,但在迫不得已的環境下還是只能先保障基本生存。

天災人禍似乎離香港很遠,但不要忘記像尼泊爾大地震的大型災難只是極端例子。世界各地因天氣反常而引致天災如水浸、乾旱、冰川融化;還有核事故、恐怖襲擊等人禍在任何城市、社區都可能發生。災難應變演習或活動對一般香港市民來說意義仍然較表面;有多少人會認真思考應變演習在關鍵時刻,如何能讓自己或至親逃過一劫,免受無謂的傷害?

Amul Thapa/Kathmandu Today/Associated Press

Juliette Rousselot/IRIN

我們的關注

第三次聯合國世界減災大會(日本,2015年3月)



「第三次聯合國世界減災大會」 3 由聯合國減災署(UNISDR)於3月14日至18日在日本仙台市召開。會上世界187個國家代表在經過馬拉松式的激烈討論後通過了《2015-2030年仙台減災框架》4,以取代《2005—2015年兵庫行動框架》5,共同製定未來15年的全球目標和優先行動,期望大幅提升國家和社區災難抗逆及復原能力,減少生命及經濟的損失。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HKJCDPRI) 兩位成員參加了此次會議。

除了開閉幕式以外,會議還包括各類部長圓桌會、公共論壇、展覽、考察訪問活動等,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數千國家代表、國際和區域組織、非政府組織、學術機構以及私營部門出席。廣泛的活動提供了寶貴的平台,讓各地(特別是日本)的與會人員分享防災救災的經驗和教訓,以至各社區及公私營部門如何在災難防護方面作出配合,有效發揮各自優勢以保護生命。

相對於《兵庫行動框架》,《仙台減災框架》把更多的討論及工作重點放在特殊脆弱群體(包括殘疾人、老年人、婦女以及兒童等)上,強調各國必須在災害風險管理政策的擬定和執行過程中,確保他們能積極並不受歧視地參與;並因應他們在災難防護的特殊需要作相應行動。

可惜更多國際間的意見傾向批評《仙台減災框架》未有製定確切進取的減災目標,亦未有效施加壓力,促使各國採取更積極的政策和行動,以減少災害風險。同時各國(特別是已發展國家)政府缺乏承諾,面對氣候變化導致自然災害頻繁化時,一直在逃避承擔應有的責任。在不具法律約束力的框架基礎上,要成功提升災難抗逆及復原能力,似乎只能依賴政府非強制性的道德意願。

世界各國領導人將於今年9月在紐約磋商新的《可持續發展目標》6(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並於12月在巴黎討論並訂出新全球的氣候變化協議7 。國際焦點落在各國政府能否在兩個重要會議裡作具體的財政安排和承諾,釐清能有效邁向低碳發展的行動,並落實執行。

天災人禍每天依然在世界各地發生,我們是否需要進一步思考,如何做個負責任的世界公民,身體力行為世界和平和公義作出實際行動?

「仙台減災框架2015-2030」國際研討會

CCOUC http://ccouc.org/

緊接著3月中旬在日本閉幕的「第三次聯合國世界減災大會」,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HKJCDPRI) 的合作CCOUC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於3月23日舉辦了《2015年後減災框架在亞洲的實施》研討會8 ,共吸引了100多名學者、政府官員及非政府機構等代表參加。

研討會旨在為各界別提供一個平台,交流在本地及亞洲區域實施《仙台減災框架2015-2030》,以提升災難應對能力(特別是公共衛生方面)的機遇與挑戰。其中,HKJCDPRI總監洪磯正醫生亦分享了參與「第三次聯合國世界減災大會」後的感受和思考。

研討會共分上下午2個環節。上午主要邀請了5位國際及本地專家分享他們在世界各地災難應急和防護的經驗,以及對如何實施《仙台減災框架2015-2030》的思考和建議。下午的環節則主要聚集相關領域的前線人員,進一步集思廣益,探討如何能有效深化香港民眾對災害管理相關議題的關注和認識,培育一個做好充分準備的社區,以應對越見提升的災害風險。

第十九屆災害及急救醫學世界大會(南非,2015年4月)

三位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HKJCDPRI)成員出席於4月21日至24南非開普敦舉行的「第十九屆災害及急救醫學世界大會」以及會議前後的研討會。這個兩年一度的會議,是災害及急救醫學專業領域內最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之一,旨在促進人員經驗交流並加強網絡和溝通。

本屆會議主題為《創建能力,建設抗災力》,重點討論人道災難對衛生系統、院前和應急處理的影響;並針對包括災害風險管理,抗災力建設,應災訓練與外國醫療隊等相關專題進行了6次全體會議及20多次討論。

在會議最後一天, HKJCDPRI 人員就教研中心的理念發表了專題報告,題目為“一個綜合災難防護應變訓練模型的構建”。除了向國際舞台介紹HKJCDPRI的工作手法與目標外,報告內容更強調了香港有迫切需要,構建一個以實證為基礎的災難防護培訓機制,獲得了各方積極的回應。

香港急症科醫學院:災害救援基礎課程

災害救援基礎課程 課程於5月9日正式展開,共吸引37急症科及其他相關領域的醫生及護士參與。開幕儀式邀請了劉楚釗醫生(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名譽秘書)及何曉輝醫生(香港急症醫學院院長)致辭。整個課程將於12月結束,共5節45小時課程;第二節將於6月13日舉行。

課程第一節邀請了多位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為學員作分享;其中來自日本的大津聰子醫生(日本紅十字會傳染病科總監)概述了災害醫療管理知識,以及在需求評估過程中針對一手及二手數據時的處理要點。另外,前香港紅十字會駐四川辦事處主管林傳芃女士分享了2008年汶川地震的救援經驗,而洪磯正醫生(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及姚妙芬女士(香港紅十字會專業義工)則分享了其他災害管理相關經驗。

1 http://newirin.irinnews.org/
2http://www.irinnews.org/report/97925/imagining-a-major-quake-in-kathmandu
3http://www.unisdr.org/we/coordinate/hfa-post2015
4http://www.wcdrr.org/uploads/Sendai_Framework_for_Disaster_Risk_Reduction_2015-2030.pdf
5 http://www.unisdr.org/we/coordinate/hfa
6
https://sustainabledevelopment.un.org/topics/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
7
http://www.cop21.gouv.fr/en
8
http://ccouc.org/international-workshop-on-sendai-framework-for-disaster-risk-reduction-2015-2030

 

OUR PARTNERS 合作伙伴

誠邀參與!
FUNDED BY 捐助機構

加入我們 “Be Part of this Architecture for Humanitarian Crisis and Disaster Management”

聯繫我們
「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

地址:
香港仔黃竹坑道99號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賽馬會大樓9樓901室

電話:2871 8507
傳真 : 2296 4628
電郵:[email protected]

如果您不希望收到我們的郵件,請電郵致 [email protected]

 

編輯委員會

主席
洪磯正 Dr Kevin Hung

Members
陳英凝 Prof Emily Chan
陳東寧 Dr TN Chan
劉楚釗 Dr CC Lau
劉澤星 Prof CS Lau
雷俊達 Dr CT Lui
黃大偉 Dr TW Wong
余德新 Prof Ignatius Yu
李國棟 Dr Donald Li (ex officio me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