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電子通訊 (第四期)

焦點
2015 災難防護應變會議

作為香港有史而來首個同類型項目,「2015災難防護應變會議:從社區到急症室的應變」於2015年10月30日至11月1號在香港醫學專科學院賽馬會大樓舉行。是次會議由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HKJCDPRI)和香港急症科醫學會(HKCEM)聯合舉辦,並邀得超過300位來自澳洲、中國、香港、印度、意大利、日本、澳門、新加坡、台灣,菲律賓、英國和美國的參加者出席。藉著這個機會,一眾醫療專家、專業醫護人員和非政府組織(NGO)的從業員雲集一起,討論災難和與急救醫學相關的各種政策、最佳執行方式和創新概念。

以「從社區到急症室的應變」為題,會議以同步進行的主題演講方式舉行,內容圍繞24個主題,並涵蓋了多種與災難管理和醫學相關的不同主題。當中包括急症醫學在災難情況的趨勢、高雄石化氣體爆炸事故的經驗分享、災難醫學在中國的概況及發展趨勢、災後社區心理支援的處理方式和所遇到的挑戰、提升外國醫療隊的專業質素、有關緊急應變系統的主題、社區參與在災難防備的角色、和災難管理的創新概念及科技等。

是次會議的開幕儀式由香港特別行政區保安局局長黎棟國先生、香港特別行政區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醫生、香港賽馬會副主席周永健先生、和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席李國棟醫生主持。

是次會議的主禮嘉賓。左起:香港賽馬會副主席周永健先生、香港特別行政區保安局局長黎棟國先生、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席李國棟醫生、和香港特別行政區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醫生 由香港特別行政區保安局局長黎棟國先生、香港特別行政區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醫生、香港賽馬會副主席周永健先生、和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席李國棟醫生和其他主禮嘉賓合照

在第一節的主題演講上,美國哈佛大學FXB衞生及人權中心總監Professor Jennifer LEANING公佈了「香港災害防護概況研究」的結果。該項由專家進行的研究顯示,本港在這方面需要有更多關於災難防護的資訊。調查發現幾乎所有政府相關部門、緊急救援機構及企業受訪代表,亦一致表達了對提升社區防災參與的強烈意願。

Professor Jennifer LEANING在會議上表示:「「雖然香港擁有穩健的災害管理規劃,但社區參與的迫切需要,獲公眾及相關公私營機構代表一致認同,實在不容忽視。」

有關會議的更多資訊,會在我們將出版的會議報告中向大家分享。

美國哈佛大學FXB衞生及人權中心總監Professor Jennifer LEANING公佈「香港災害防護概況研究」的結果。
如欲欣賞更多2015 災難防護應變會議的照片,請瀏覽 http://www.hkjcdpri.org.hk/gallery

與四川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中國國家級緊急醫學救援隊和 災後重建與管理學院舉行工作會議 (2015年11月15-17日)

由香港醫學專科學院組成的十人代表團先前到訪中國四川省,與四川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由四川省人民醫院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組成的中國國家級緊急醫學救援隊、以及災後重建與管理學院 (Institute for Disaster Management and Reconstruction, IDMR)一起舉行工作會議。代表團包括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席李國棟醫生、副主席劉澤星教授、名譽秘書劉楚釗醫生、香港急症科醫學院主席何曉輝醫生、香港社會醫學學院副院長曾浩輝醫生、香港醫學專科學院行政總監溫樹堂先生、副行政總監鄭仲恒先生、HKJCDPRI總監洪磯正醫生、副總監林楚釗女士和香港醫學專科學院經理(外務)鄭清華女士。

由四川省人民醫院及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組成的中國國家級緊急醫學救援隊被派遣到尼泊爾,支援2015年4月25日地震後的緊急救援,為災民提供緊急醫療服務。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到訪的目的是了解更多關於在四川近期在緊急醫療應變的發展,並和當地攜手研究有關災難緊急醫療隊的培訓、標準化和認證工作。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代表團和來自四川省人民醫院的中國國家級緊急醫學救援隊的成員合照留念

四川省人民醫院的流動手術車,可於災難發生後立即駛往受災地區

世界衛生組織外國醫療隊(Foreign Medical Team, FMT)的發展

世界衛生組織(世衛, WHO)於2015年4月8日宣佈全新的全球外國醫療隊登記名冊,將幫助WHO建立一個關於世界各地為災難防護應變部署的外國醫療隊名冊,以應對突發性的災難,如地震、海嘯、風災、洪水和疫症的爆發。

世衛外國醫療隊(Foreign Medical Team, FMT) 計劃是一個旨在支援政府的協調機制,目的是在發生突發性災害或疫症爆發期間,支援受災國家的緊急應變協調工作。當接到受影響政府的要求時,FMT的協調中心會首先幫助確定醫療救援上的需求,然後派遣已註冊的FMT提供及時的援助。一般情況下,世衛FMT只會在收到受災國政府請求的情況下才會作出協調工作,為醫療隊作出部署。

HKJCDPRI 的兩名代表,總監洪磯正醫生(第三行右一)和副總監林楚釗女士(第三行左一)於2015年9月21至23日以顧問的身份,參與由世衛西太平洋辦事處舉辦的強化國家及外國災難應變醫療隊的研討會議。

HKJCDPRI 的兩名代表總監洪磯正醫生和副總監林楚釗女士於2015年9月21至23日以顧問的身份,參與由世衛西太平洋辦事處舉辦的強化國家及外國災難應變醫療隊的研討會議。是次會議聚集了來自世衛、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IFRC)、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來自中國、日本、新西蘭、所羅門群島、瓦努阿圖和菲律賓的專家,檢討最近從FMT的行動中所得到的啟發以及未來的前進方向。參加者在會議中分享了他們從最近尼泊爾的地震、菲律賓的颱風海燕、瓦努阿圖的颶風帕姆、以及西非的伊波拉病毒之FMT行動中所得到的反思和所學到的事情。該顧問小組亦為全球性修訂《突發性災害情況下外國醫療隊的分級和最低標準》指引作出建議,並在發展行動指引方面的步驟達成共識,以加強國家醫療團隊在應對災難方面的能力。

http://www.who.int/csr/resources/publications/ebola/foreign-medical-teams/en/

《突發性災害情況下外國醫療隊的分級和最低標準》於2015年9月發表,為FMT介紹了簡單的分類、最低標準、以及登記表格。預計這份指引能改善FMT在災難應對方面的協調能力,並在初次登記及有可能於全球登記機制中用作參考。

在HKJCDPRI及香港急症科醫學會(HKCEM)攜手主辦的「2015災難防護應變會議」中,Professor Anthony D REDMOND發表了一個以WHO FMT為主題的演說。Professor REDMOND是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國際急症科醫學教授及人道主义与冲突应对研究所 (Humanitarian and Conflict Response Institute, HCRI) 副總監。他亦是UK-Med的總監,UK-Med負責建立一個由英國政府資助、名為UK International Emergency Trauma Register(UKIETR)的國際緊急創傷醫療人員名冊。當中收集了已登記臨床醫生的資料,在發生大規模突發性災難和突發事件時能夠作出緊急創傷應對。Professor REDMOND與出席演講的來賓分享了UKIETR如何倡議及支援WHO FMT 的發展,以確保在發生突發性災難時能提供高質素的人道援助。

Professor Anthony REDMOND 在香港舉行的「2015災難防護應變會議」中發表了一場名為「外國醫療團隊-分享英國的經驗」的演講。

專題報導
專題報導 -曼谷爆炸災難:發生於四面佛附近的致命爆炸事件

2015年8月17日,一場針對曼谷四面佛附近繁忙地區的大爆炸奪去了20名無辜者的性命。根據官方報導,當中共有12人當場死亡。同時,爆炸亦造成超過120人受傷。在死傷者名單中,兩名來自香港、分別19及24歲的女遊客不幸喪生。慘劇發生後,本港入境處聯同醫院管理局於第二天早上共派遣九名工作人員到曼谷,為在爆炸中受傷的香港居民提供援助。這些工作人員包括入境事務處職員、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和一名急症科醫生。

在今期通訊中,我們有幸邀請到被醫院管理局委派到曼谷的緊急部隊成員之一的梁啓城醫生接受訪問,和我們分享他在參與是次緊急任務所得的經驗和反思。

除了梁啓城醫生分享有關急症醫學前線工作的第一身經驗外,我們亦邀請到前高級爆炸品處理組高級警司袁漢榮先生向我們講解不同類型的炸彈如何對人體造成傷害。

Dr Joe LEUNG梁啓城醫生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的急症室顧問醫生,他先前被派往曼谷協助受傷港人


「突發事件往往很不幸地發生在我們的社會中。但除了事件的影響範圍外,其嚴重程度也是真正令一件事件成為災難的重要因素。而正因其突如其來的特性,我們往往於最措手不及的情況下受到打擊。

當我知道曼谷的爆炸事件造成大量死傷者,當中並包括一些香港人時,我已有心理準備可能會被調派前往當地,只是當時我並未知道自己會否真的被選中。正在躊躇之際,醫院管理局總辦事處重大事故控制中心(Major Incident Control Centre, MICC)於第二天早上很快便聯絡我,要求我立即答覆是否願意接受派遣,並需在兩小時內到達機場,以趕乘下一班航機。

由入境事務處及醫院管理局組成的緊急隊伍在爆炸事件發生後的第二天早上啟程前往曼谷

雖然我們在啟程前已清楚知道所需要帶備的用具和藥物,但真正需要我們做到的是以誠懇的態度協助受害者,並耐心地對待及聆聽他們的說話,因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他們都已受傷及受驚。

雖然如此,我們的首要任務是要在這種情況下擔當我們預期的角色,而我的角色是根據我們所知,以及考慮當時的特殊情況,為受害人士提供醫療建議。

例如其中一位雙腳受爆炸所傷,但沒有購買旅遊保險的女孩躺在床上哭泣,並懇求回港接受治療。在該情況下,我應否協助盡快把她帶回香港?幾經波折,我終於能聯絡上在曼谷醫治她的外科醫生,並知道她患上血管損傷,需要立即進行血管重建手術,以及至少在手術後一個星期在曼谷接受術後護理。因此,我勸喻她留在曼谷接受手術和並進行隨後一個星期的術後護理。女孩和她的家人都非常不情願,並對我的建議感到失望。可幸的是,他們終於接受我的建議,並留在曼谷接受手術。其後,她在手術後一天出現了骨筋膜室綜合症。假若我當初因應他們的強烈要求而決定讓該女孩離開,會出現什麼情況?

另外,可以肯定地說,我們執行緊急任務時,往往是未能有充分準備應對傳媒的。每日在講台前需要有技巧地與傳媒溝通,以及自信地向公眾和病人公佈資料。應對傳媒是沒有快捷和硬性規定的技巧的,我們要保持冷靜、誠實、並衡量有多少資料可以及應該向傳媒公佈的資料。切記,尊重傳媒固然重要,但我們亦永遠不能被傳媒牽著鼻子走。

總的來說,作為醫療小組,我們必需時刻作好準備,以心待人、用心聆聽,同時在聽取病人訴說感受和自己專業醫學意見當中找到平衡;在尊重傳媒的同時,亦不要被傳媒控制。」


Mr Jimmy YUEN 袁漢榮先生

香港警務處高級爆炸品處理組前高級警司、HKJCDPRI董事局成員、香港紅十字會總監、香港保安專業學會副會長


典型爆炸引致的受傷

2015年8月17日,在泰國曼谷市四面佛廟内發生爆炸案,導致20人死亡及125人受傷。泰國皇家警察估計該簡易爆炸裝置含3公斤(6.6磅)的TNT黃色炸藥,並放於一個金屬管內,由電子電路引爆。

這種設計的炸彈能以幾種不同方式造成傷害,當中包括超壓、碎片、和熱力。

爆炸超壓:當炸彈爆炸時,其周遭範圍會有過壓的情況,導致出現比聲音速度更快的高度壓縮衝擊波。這種衝擊波在幾毫秒的時間內便能影響廣泛的距離。當中的原發性傷害主要由爆炸的超壓波所引起。對當時於附近位置的人士而言,會特別受到嚴重的傷害。當炸彈爆發時,這些受害者可能會被炸得支離破碎。即使受害者當時處身的位置較遠,亦可能被炸至肢體殘缺。這些破壞性的傷害相當廣泛,受害人更會當場死亡。由於空氣比水更容易被壓縮,故此當衝擊波穿過身體時,包含空氣的生物結構會最容易受損。

  • 爆肺(肺部氣壓傷)
  • 腹部出血和被貫穿
  • 耳膜破裂和中耳損傷

碎片:當炸彈爆炸時,炸彈的殼體,亦即是金屬管,以及任何其他的尖銳物(釘、螺絲或其它包含在炸彈內的物件)將會被猛烈地炸開至附近範圍。當這些碎片擊中人體時,很可能會造成貫通傷口、出血、甚至創傷性截肢。

火源及熱力:爆炸也可能會造成火球和高溫,嚴重灼傷人體。假如爆炸現場存有其他燃料或易燃物品,更可能會引起二次火災或爆炸。

總括而言,爆炸的傷害來自上述的綜合影響。同時,因爆炸造成傷害的嚴重性取決於炸彈的類型和炸藥的份量、炸彈外殼的類型及是否含有尖銳物、與炸彈的距離、密閉場地造成的聚焦程度、或牆壁和身體定位是否面向炸彈等因素。 

專題報導 - 2015年米納人踩人事件 —— 一再發生的悲劇

THE 2015 Hajj pilgrimage saw the worst stampede in 25 years in Saudi Arabia, despite billions of dollars spent on improving infrastructure and 100,000 security personnel deployed for the event. Let’s hear from Dr Rex Pui-kin LAM, clinical assistant professor of emergency medicine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bout what we can learn from the tragedy

 

Dr. Rex Pui-kin LAM

is a clinical assistant professor of emergency medicine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e is a specialist of emergency medicine with post-graduate training in clinical toxicology and radiation medicine. He is appointed honorary associate consultant in the Accident &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Queen Mary Hospital and Pamela Youde Nethersole Eastern Hospital.

Dr. Rex Pui-kin LAM

沙特阿拉伯的2015年麥加朝聖活動發生了25年來最嚴重的人踩人悲劇。雖然當局事前已花費數百萬改善當中的基礎設施,並調派了數以十萬的保安人員到現場,卻仍不能阻止意外發生。雖然現時尚未有確實的死亡數字,但相信死傷者的數目應超過1,000人。悲劇發生在米納市一個繁忙的路口,該處是離聖城麥加以東約3英哩的山谷。當時,成千上萬的朝聖者正行向加馬拉橋,準備進行以石頭擲魔鬼的傳統儀式。導致意外的確實原因仍有待調查,但初步報告顯示在意外發生前,正有兩群朝相反方向的人群在交匯處相遇。1

麥加朝聖活動只是世界各地每年不同群眾集會的其中一個例子。儘管這些活動都有不同性質、人群聚集特點和醫療需求,耍避免當人群聚集時發生災難,是需要仔細的規劃。2人群聚集而發生的災難一般都混合高密度人群、有限的出入位置、防火措施欠佳、人流控制不足、以及缺乏現場醫療服務的原因。3 回顧在1980-2007年發生的215次人踩人事件共造成7,069人死亡及14,078人受傷的事故中,原來人踩人事件在發展中國家和戶外活動中導致更高的傷亡數字。4

Dead bodies from the 2015 Haji pilgrimage stampede which killed more than a thousand people. AFP/Getty Images.

雖然人踩人的事件在世界各地常常反覆出現,人們對在群眾集會中誘發致人踩人事件的複雜成因仍未充分理解。事實上,大多數人踩人的傷亡皆因為胸部和/或上腹部受到外部擠壓造成創傷或壓碎窒息,導致呼吸衰竭。事實上,從正面向後壓比從側面壓的創傷對胸腔的擴張會造成更大的破壞。當6至7人推向同一方向時,能製造出高達1,000磅的顯著壓力。這種足以彎曲鋼製欄杆的力量無論是來自單一方向或四方八面的人流,均能造成致命的人踩人慘劇。5行人交通流模型顯示,人流速度的增加、人們身體的強烈互相摩擦、以及人群聚集成群會導致行走不通而引起恐慌。然而,假如疏導人流的出口太窄或有任何意外發生,人群便會出現恐慌。6人群中廣泛的恐慌行為會令混亂情況惡化,導致災難性的人踩人事件。

這次2015年米納的人踩人事件讓人聯想到1993年於蘭桂坊發生的人群踩踏事故,當時在香港造成21人死亡及62人受傷。這再次提醒我們群眾集會的危險性和對安全所構成的挑戰。大型人群聚集醫學是一種全新、以科學為基礎的專科,並已被沙地阿拉伯倡導多年7。作為許多大型國際賽事的東道主,香港實在有責任緊貼這方面的全球發展。

References
1 Hajj stampeded: what we know so far?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internet]. 2015 Oct 1 [cited 2015 Nov 23]; Available from http://www.bbc.com/news/world-middle-east-34357952
2 Parrillo SJ. Mass gathering medical care. In: Hogan DE, Burstein JL, editors. Disaster Medicine. 2nd Edition.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7.
3 Soomaroo L, Murray V. Disasters at mass gatherings: lessons from history. PLoS Curr 2012;4:RRN1301.
4 Hsieh YH, Ngai KM, Burkle FM Jr. Hsu EB.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stampedes. Disaster Med Public Health Prep 2009;3(4):217-23.
5 Ngai KM, Burkle FM Jr, Hsu A, Hsu EB. Human stampedes: a systemic review of historical and peer-reviewed sources. Disaster Med Public Health Prep 2009;3(4):191-5.
6 Helbing D, Farkas I, Vicsek T. Simulating dynamical features of escape panic. Nature 2000;407:487-90.
7 Memish ZA, Stephens GM, Steffen R, Ahmed QA. Emergence of medicine for mass gatherings: lessons from the Hajj. Lancet Infect Dis 2012;12:56-65.

 

 

新聞及活動
災害應對臨床技巧基礎課程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急症醫學部和醫院管理局急症科訓練中心攜手合辦、並在HKJCDPRI的全力支持下,首個災害應對臨床技巧基礎課程於2015年8月1日舉行。課程至今已舉行了四班,共有99名醫科及護理系學生正接受培訓。

課程旨在為醫科及護理系學生介紹災難醫學的基本概念。學員會獲教授處理災難事件的原則、災難分流程序、應對核生化事故的基本知識、以及災難醫療及護理。學生亦有機會獲得使用緊急應對團隊裝備和無線電通信的實踐經驗。

為期一天的課程以一場大規模的模擬傷亡情況作終結,學員有機會扮演在災難中各種角色,包括醫護人員、緊急救援小組、事故統籌主任、以及醫院管理局值班主任。學生們能夠一起合作,並把他們所學的付諸實踐。

學員在2015年8月1日第一節後於醫管局急症科訓練中心合照留影

學員在模擬大規模傷亡情況的現場,學習將患者分流

學員在模擬大規模傷亡情況的現場,學習將患者分流
導師和學員分享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應對災難的經驗
於2015年10月至12月舉行的第二輪課程現已推出。詳情請參閱海報。

災害現場救援者課程

透過六間前線緊急應對機構的支持,分別是英國救護學會(香港分會)、民眾安全服務隊、香港消防處、香港災難醫療學會、香港紅十字會及香港聖約翰救機構,一項名為「災害現場救援者課程」的四天全日制現場醫療步驟模擬訓練能圓滿結束,並得到176名學員的參與。本課程旨在提升急救人員的災難應對能力,並提供最新資訊,以及在災難情況中的基本實踐技能。它涵蓋了指揮和協調、災害現場救援人員處理災害情況的基本實用技能、特殊情況和場景實習、以及心理輔導的主題。HKJCDPRI及香港賽馬會創新醫學模擬培訓中心(Hong Kong Jockey Club Innovative Learning Centre for Medicine, HKJCILCM)目前正在籌劃在2016年舉行的下一期課程,當中會增設更多模擬學習元素,包括以XVR遊戲為基礎的學習方式及沉浸式虛擬現實培訓。

除了講座以外,實用技巧培訓也是課程重點之一

災害現場救援者課程參加者於香港賽馬會創新醫學模擬培訓中心外合照留念。

中學教師災害準備及應變能力知識增益課程

亞太地區是全球災害發生頻率最高的地方,香港作為亞太地區的重要一員,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本地公共衞生及教育界均應在備災減災方面扮演關鍵角色。香港中文大學CCOUC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聯同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現針對中學通識教育課程舉辦中學教師災害準備及應變能力知識增益課程。此課程的目的是在香港這個世界其中一個人口最稠密的城市,加強社區的災害復原能力,提高公眾的災害意識。

中學教師災害準備及應變能力知識增益課程已於2015年10月13日正式開始,由CCOUC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所長陳英凝教授主講首課「從香港看災害與公共衞生的關係」,與中學教師探討香港常見災害、災害的迷思和災害準備及應變等議題,獲得學員的好評。出席教師來自多所中學,課後均有意將有關議題加進他們現有的通識教育課程,并協助向學生分發由CCOUC編寫的學習小冊子。CCOUC非常重視中學教師在災害準備的角色,透過他們可以把災害準備的知識傳遞給年青一代及他們的家人。

明年,此課程將陸續推出另外三個專題,包括「香港的環境風險與公共衞生應變措施」、「傳染病威脅有增無減的原因」、「全球化的影響:氣候變化與人口問題」。如欲進一步了解此課程,歡迎瀏覽

http://ccouc.org

由CCOUC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所長陳英凝教授於2015年10月13日主講首課「從香港看災害與公共衞生的關係」

參與的老師在課堂上進行個案討論

HKJCDPRI網站及網上課程現已推出

HKJCDPRI 電子網站 www.hkjcdpri.org 現已推出!作為一個協作平台,這電子網站能提供一站式網絡服務、知識共享和災難管理方面的資訊交流。除了維持HKJCDPRI網站的運作外,電子網站平台也承載著我們的電子學習平台和影片串流平台,作網絡研討會和網絡廣播之用。

我們的電子網站有一些技術上的特點

  • 現代化用戶界面:這個全新的平台讓我們能夠有效地緊貼現代設計的潮流。它除了擁有現代化的外觀和感覺外,更採用簡化了的首頁。
  • 回應式設計:更容易閱讀和瀏覽,平台不單利用了人性化的設計,也提供了穩定的介面,不論在桌面電腦、平板電腦或手提電話,都能流暢地瀏覽
  • 安全:我們強調平台的安全性,以確保用戶有一個安全的網絡環境

本中心已建立了一個學習管理系統,以促進我們提供網上學習課程的功能。我們計劃在未來五年與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合作,推出共13個網上學習課程。完成網上學習課程的人士將獲頒發畢業證書。這些模塊將涵蓋廣泛與災害有關的主題,為專業醫護人員、非政府組織的從業員以及一般市民提供全面的培訓。這些網上學習課程能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士報讀。首兩個名為「氣候變化與健康」和「輻射突發事件」的網上學習課程已於2015年11月至30日推出!如欲了解更多詳情,請瀏覽我們的網站 www.hkjcdpri.org.hkwww.hkjcdpri.org.hk/elearning.




相關資訊
《災後緊急康復服務手冊 – 2008年四川地震的經驗》及 《一站式康復服務管理手冊》

災難往往會導致一些幸存者長期殘疾,對殘疾者和社會帶來不少挑戰。2008年四川地震,令不少人變成長期殘疾。2008年四川地震後,香港紅十字會與德陽市殘疾人聯合會(德陽市殘聯)及德陽市紅十字會於2008年7月合作開設「德陽市殘聯˙香港紅十字會康復及假肢中心」。為地震傷員及其家屬提供一站式跨專業康復服務。在5年的服務年期屆滿後,香港紅十字會於2013年6月正式移交德陽市及汶川縣的康復及假肢中心予當地合作夥伴管理及營運,名為「德陽市殘聯、香港紅十字會復康及假肢中心(四川)」,繼續為有需要人士提供康復服務。為了記載和分享如何從災難應急階段建立一站式跨專業康復服務的寶貴經驗,香紅十字會制定並出版了兩本手冊 - 《災後緊急康復服務手冊– 2008年四川地震的經驗》及《一站式康復服務管理手冊》,延續業界對災後康復服務的交流和討論。這兩本手冊可供業界和公眾免費下載。

1) Post-disaster Emergency Rehabilitation Service Manual – An experience from 2008 Sichuan Earthquake Operation
災後緊急康復服務手冊 – 2008年四川地震的經驗


This manual, co-published by the Hong Kong Red Cross and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focuses on setting up multi-disciplinary rehabilitation service in emergency phase after a disaster. The manual has English and Chinese versions and is available in both printed and electronic copies which could be downloaded at the following links:


災後緊急康復服務手冊 - 2008年四川地震的經驗 (中文)

Post-disaster Emergency Rehabilitation Service Manual – An experience from 2008 Sichuan Operation (English)


2) One-stop Rehabilitation Service Management Manual
一站式康復服務管理手冊


This manual, published by the Hong Kong Red Cross, captured HKRC’s experience in managing the one-stop multi-disciplinary rehabilitation service at the Deyang Rehabilitation and P&O Center. The manual is available in electronic Chinese version (both traditional and simplified Chinese) which could be downloaded at the following links:



一站式康復服務管理手冊 (繁體版)

一站式康復服務管理手冊 (簡體版)





如果您有任何疑問、意見或需要更多資料,歡迎聯絡香港紅十字會高級經理(質量及問責)林傳芃女士 ( [email protected] )

OUR PARTNERS 合作伙伴

誠邀參與!
FUNDED BY 捐助機構

加入我們 “Be Part of this Architecture for Humanitarian Crisis and Disaster Management”

聯繫我們
「香港賽馬會災難防護應變教研中心」

地址:
香港仔黃竹坑道99號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賽馬會大樓9樓901室

電話:2871 8507
傳真 : 2296 4628
電郵:[email protected]

如果您不希望收到我們的郵件,請電郵致 [email protected]

 

編輯委員會

主席
洪磯正 Dr Kevin Hung

Members
劉澤星 Prof Chak-sing LAU
劉楚釗 Dr Chor-chiu LAU
雷俊達 Dr Chun-tak LUI
李國棟 Dr Donald LI (ex officio member)
陳英凝 Prof Emily Chan
余德新 Prof Ignatius Yu
黃大偉 Dr Tai-wai WONG
陳東寧 Dr Tung-ning CHAN